这是一部神奇的著作。

第一次听说这部书,是在十几年前的大学《数理逻辑》课上。教我们这期课的是气场强大的陈小平教授,这也是我为数不多的从没逃过课的科目之一。陈教授在课上穿插介绍哥德尔其人其事,令我极为神往,某次下课匆匆直奔图书馆借来这部书,结果发现,完全看不懂……

第二次看到这部书,是在前同事哈大人的工位上,哈大人是位有情怀的算法工程师,而我对哈大人的景仰也在我从他的案头看到这本书以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着书非借不能读的原则,自哈大人处翻看了几次,不过还是没能看下去……

第三次,则要感谢同组的门神同学,临别之际赠此书予我,这才踏踏实实,每天抽出些时间来好好读一读这部书。做个可能不太恰当的类比,我读这部书的感觉,就像读《红楼梦》,一开始总是很难读进去,可是一旦读进去了,便发现欲罢不能;于是,虽然这部书我还没有完全看完,可还是忍不住先写这么一篇文章出来,希望更多的人能从这部书里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本书是 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中文名侯世达)不到30岁时写就的奇书,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书中作者把哥德尔(数学大师),艾舍尔(绘画大师)和巴赫(音乐大师)三位大师的成就综合阐述,内容虽然涉及了数理逻辑、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等诸多方面,但作者实际上只是问了一个问题,自我涉及(self-reference 或者浅显地说递归)怎么形成意识(或者说人的思维)1

搞计算机的人闲暇时可以看看这部书,有时候一书一世界,这本书当当得起此评价,最起码,能够启发我们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1. 关于这一点,作者在接受 wired 采访时有过专门的解释。